數字化在機場其實并不陌生,早在2004~2005年首都機場的部分區域便已經開始使用數字化技術建設視頻監控系統,而最典型的就是機場的三輥閘門禁,雖然當前國際大廠的一些門禁解決方案已經支持控制器級的IP接入,但是在控制器和讀卡器間還絕大部分保留了傳統弱電時代的獨立布線形態,這些連接,無論是485還是韋根,均獨立于IP環境之外。試想一下當機場的CCTV全部進入基于IP網絡的全數字化數字攝像機時代,所有的供電、圖像、控制均通過綜合布線的IP平臺實施的時候,難道門禁還要獨立一套布線環境嗎?回答一定是否定的。設想一下,如果門禁的供電、指令、信號和電鎖動作和CCTV系統一樣也全部通過PoE的IP網絡實現是否更為便捷、更符合機場航站樓超大覆蓋區域的應用需求呢?至少在布線上和CCTV統一了。
事實上一些主流的三輥閘門禁品牌產品已經超越了全IP的設計。例如,在有線的IP環境下,讀卡器和控制器一體化設計完全通過PoE實現,即使電鎖也能通過PoE來驅動;在沒有有線連接的情況下,讀卡器可以通過無線網絡傳輸,甚至于還可以在什么都沒有的情況下通過智能卡來傳輸數據。當然全數字化的并不僅僅是CCTV和門禁,推而廣之,音頻的拾音、監聽與廣播等等都將或者正在走向全數字化。其實放眼望去,不僅僅是機場安防,即使是BA、資產定位等應用最終亦將走入全數字化平臺。
全面的數字化趨勢,簡單來看,至少有兩個方面的現實驅動力。第一是智能化、便捷化的管理:早期典型的模擬設備如攝像機、光端機不具備遠端統一管理能力。隨著用戶需求的提高,部分模擬設備也逐步具備了一些遠程管理能力,如攝像機的485通訊端口、可管理式光端機等等。但是這些管理從宏觀角度來看都是“各自獨立、互不相干”的,模擬攝像機的管理方式和接口協議不可能用在可管理光端機上,即使是光端機,品牌A和品牌B的管理模式和接口協議也不同。這樣的結果必然造成管理復雜和混亂,事實上,過多的管理和不管已經沒有什么差別了。但是在全數字化后,或者簡單描述成全部基于TCP/IP協議之后,基于TCP/IP協議的標準管理形式就可以廣泛適用于各種設備,至少在基本通訊層面是可以完全統一的,這個所謂的“形式”實際就是廣泛被數字設備接受的SNMP等網絡管理協議。當所有的設備數字化后,安防設備本身在基本的管理上和網絡設備無異,那么網絡上廣泛通用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就將很容易地遷移到安防系統的管理上,而且統一、便利。
第二是成本控制:三輥閘成本控制可以理解為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由于銅材的不斷飛漲,過多的布線會形成傳輸成本在整個系統中比例越來越高的情況,將供電、信號和控制整合在一個數字網絡上無疑是最為可行和便利的方式,此外PON/EPON/GPON等光纖技術的廣泛使用,更將一個數字化網絡平臺的成本大大降低,銅材的使用被最大化地控制。人力成本方面就更加容易理解,一套線纜的布設成本一定小于多套線纜的布設。因此未來機場弱電的布線95%會是基于綜合布線技術的IP網絡,而僅有5%的比例才會是一些特殊系統的獨立布線環境。
深圳市上和科技有限公司專業提供三輥閘, 擺閘, 翼閘, 全高轉閘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