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輥閘小編:儲存十余天飼料會否易受潮發霉?劉長軍回應稱:“沒有發霉的(飼料),以前沒聽說過,現在也沒聽說過。霉變飼料我們不敢喂牛,牛吃了霉變飼料就會流產。你覺得是牛流產的損失大,還是飼料的價值大?”
劉長軍告訴記者,在2008年公司剛成立時,蒙牛曾派人駐場。據稱,蒙牛對牧場整個生產流程均有一定標準,且會監管。“從擠奶,到收集至緩沖罐,到進入制冷設備降溫,再到奶倉收儲,全過程都會查看。”此外,蒙牛的駐站員還會查看管路、奶倉等原奶的收集設備和運輸設備的衛生情況,檢測空氣凈度、奶牛乳房潔凈度和管路微生物殘留等。“比如管路微生物殘留,牛奶會有一定量殘留在管道壁上,滋生一定微生物,工作人員會拿測試紙在三輥閘管道上擦一下,再放到器皿中培育,檢測微生物情況是否達標。”劉解釋稱。
在問及飼料環節是否被監控時,劉長軍回答稱具體不知情:“不知從何時起,蒙牛已開始撤離駐場員。”對蒙牛駐場員撤離一事,劉長軍認為,“這是蒙牛對現代牧業規范化養殖的認可與信任”。“我們這種養殖場操作規范,能完全達到蒙牛的標準,甚至超標準。蒙牛會覺得他們的駐場員起不到作用,沒有必要再派人駐場”。“問題奶”事件曝光后,蒙牛集團新聞發言人盧建軍對媒體表示,原奶供方和公司有一個誠信合約,公司有一個管理機制在約束,目前已經管控到牛的嘴和獸藥的問題上。關于“問題奶”蒙牛至今仍稱無法溯源。目前,未有任何一家奶源承認自家飼料、原奶有問題。而加工企業將問題推給奶源,奶源又將問題推給加工企業。值得注意的是,對“問題奶”的溯源并非一件極為三輥閘復雜的事,散戶奶農都可做到追溯至每家每戶,甚至每頭奶牛身上。
在奶站,收奶時均有采集奶樣的留樣過程,各家奶農均有唯一編號。眉山市奶辦負責人蘇學文表示,正常情況下奶樣留10天。“如果早上收了25戶原奶,留樣并進行初步檢測,合格后再送往加工企業。企業再檢測,若合格表示這25戶原奶全部合格。若檢測有問題,企業退回。此次將留樣進行再檢測,得知具體哪家不合格,不合格一方將賠償其余24戶奶農的損失。”
蘇學文還稱,原奶的保鮮十分關鍵,從擠出到上交奶站不會超過24小時。原奶收集后,生產企業也會盡快把原奶加工成成品。即如果是2011年10月18日生產的產品,一般來說是17日收入的原奶。蒙牛在10月19日被檢測出存在問題,奶樣保存期約10天。由此可見,若蒙牛三輥閘檢測出問題后及時溯源,將不難查出問題奶源所在。
有業內人士表示:“若原奶果真有問題,企業在收奶時檢測出問題,可以處理掉,問題奶也不會流向市場。”元旦已過,蒙牛“問題奶”事件漸淡出公眾視線,然而,蒙牛仍欠消費者一個明確的答案。雖在2011年12月26日,蒙牛集團稱事件已有調查結果,然至今仍未對外公布問題奶源何在。依照蒙牛的解釋,飼料發霉導致乳品黃曲霉毒素M1超標。然而,飼料發霉或許是肇事源頭之一,但“問題奶”的關鍵究竟在于蒙牛內部監測缺失,還是生產環節存在紕漏?記者日前深入蒙牛“問題奶”生產源頭———四川眉山市追根溯源,試圖探求“問題奶”真相。
國家質檢總局2011年12月24日公告顯示,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2011年10月18日生產的250ML/盒包裝的純牛奶產品被三輥閘檢出黃曲霉毒素M1超標140%。事情曝光后的第三天,蒙牛集團稱,產生問題產品的原因在于,一批飼料因天氣潮濕發生霉變,奶牛在食用這些飼料后,原奶中黃曲霉毒素M1超標,原奶質檢疏忽導致了問題發生。但對于這批飼料及奶源來源,蒙牛稱暫時無法追查。潮濕本是四川氣候的特點,飼料是否極易霉變?蒙牛對奶源的監管如何?其內部質檢流程又如何?為求答案,記者將調查第一站鎖定生產方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
2011年12月28日,記者來到蒙牛眉山生產基地。在向門衛通報記者身份后,蒙牛公司便出來了一位自稱姓呂的辦公室接待員。記者提出采訪要求,欲進工廠內參觀該公司乳品生產流程。呂小姐告知記者,公司任何對外溝通以新聞發言人為主,若進入參觀需經上級同意。等待數小時后,記者仍未被獲準進廠參觀。據悉,不少同行也在蒙牛眉山生產基地吃了閉門羹。記者了解到,蒙牛眉山生產基地的原奶過半為香港上市公司現代牧業位于洪雅縣的洪雅牧場所提供。
2011年12月29日,記者從眉山市來到位于洪雅縣東岳鎮千秋村的現代牧場。幾經周折后,記者獲準進入現代牧場辦公室采訪。“到目前,我們沒有發現牧場有過任何問題,我也是事件曝光后才知道此事。”現代牧場負責人劉長軍告訴記者,蒙牛“問題奶”事件對該牧場三輥閘暫無影響。然而,在“問題奶”事件爆發后,蒙牛卻未曾到最大的原奶供應商查因。“我們與蒙牛的合作還和之前一樣,生產照常,牛奶照送,蒙牛也沒為這事找過我們”。劉長軍強調:“蒙牛對外稱已有結果,但沒來我們牧場調查過,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們牧場不存在問題。”
深圳市上和科技有限公司專業提供三輥閘,擺閘,翼閘,全高轉閘產品